广告
|当前位置:首页>>新闻中心>>轴承知识

轴承知识

设备润滑油与设备寿命关系分析

发布时间:2023-01-10

一、选择化工设备润滑油主要原则

为降低能量消耗,应该以保证设备零件安全运转条件为前提,优先选用相对来说黏度Z小润滑油。在高速轻负荷条件下工作的摩擦零件,应以黏度比较小的润滑油为优选;对在低速度重负荷条件下工作的摩擦零件,应该以黏度Z大的润滑油为优先选用。对于在温度较低环境下运行的摩擦零件,应该以黏度比较小、凝固点低的润滑油为首要选择;对运行在温度比较高的环境下的零件,选用润滑油应该黏度大。对于有冲击负荷及往复运动损耗的摩擦零件,应该选用黏度较大黏度大的润滑油。

二、化工机械设备润滑油使用现状

1.设备运行功率比较大

由于化工设备功率一般比较大,而且环境恶劣,化工设备损坏率较高。此情况,就必须进行停机维修,不但造成直接性经济损失,还会造成由于设备停滞而造成间接损失。

2.设备润滑用油与实际需要不同步

现代越来越先进的机械技术,使机械润滑油更新换代也在加快,润滑油品种也在不断地增加。但实际工作当中,润滑油选用一般是按机械设备使用说明书,虽有普遍适应性,但难以适应特殊环境中工作设备。比如,在设备处于超负荷工作时,可能就不太适合。即:机械设备的润滑标准或润滑级别,须根据化工设备的具体使用环境或使用条件,加以科学分析后进行相应调整。

3.油品缺乏科学依据

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氧化、催化、灰尘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造成质量不断下降、变质甚至于不能满足设备的润滑效果,这时应及时更换。但需要看到的时,换润滑油过于频繁,也会造成浪费油品而增加成本。据统计,在我国,以有超过80%以上的化设备故障都是由于润滑油变质而造成。因此准确、合理的换油,对于保证化工设备的润滑质量至关重要。虽然依靠个人经验,能够节省一些成本。但因没有确定润滑油的换油时间的科学依据,常会因人为判断的失误而增加了设备的磨损。

三、化工润滑管理的基本任务

化工企业需设立适当的润滑管理组织机构,配备必要的专职或兼职润滑管理技术人员。要合理分工、职责明确、建立润滑管理制度,运用科学的润滑技术。

润滑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如下。

1.确定润滑管理组织、拟定润滑管理的规章制度、岗位职责条例和工作细则。

2.贯彻设备润滑工作的“五定”管理。

3.编制设备润滑技术档案(包括润滑图表、卡片、润滑工艺规程等),指导设备操作工、维修工正确开展设备的润滑。

4.组织好各种润滑材料的供、储、用。抓好油料计划、质量检验、油品代用、节约用油和油品回收等几个环节,实行定额用油。

5.编制设备年、季、月份的清洗换油计划和适合于本厂的设备清洗换油周期结构。

6.定时检查化工设备的润滑状况,并且及时解决设备润滑系统所存在的问题。

7.采取措施,防止设备泄漏。总结、积累治理漏油经验。

8.组织润滑工作的技术培训,开展设备润滑的宣传工作。

9.组织设备润滑有关新油脂、新添加剂、新密封材料、润滑新技术的试验与应用,学习,推广国内外先进的润滑管理经验。

四、有效完成化工设备润滑保养

1.选用高性能高质量润滑油,减少化工设备维修次数

成为当今机械设备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体积小、效率高、使用寿命长。如今的润滑油中,大多会添加高效添加剂。常见的有:硫,磷、氯等极性物质。这些极性物质在与金属表面进行化学反应后,可形成化学吸附膜。这使得新一代的润滑油不同于传统润滑油的使用机理。在传统选择方法上,设备润滑油是依靠节线的速度来选择润滑油的粘度。这种方法的中心要求是能够确保把足够的油带到设备啮合部位,以便形成油膜。该方法适用于纯矿物油选油,但不适用于加有积压添加剂的油。后者因其吸附机理变化,其化学吸附膜也要比之前的吸附能力提高6 到10 倍,故依靠节线速度选择润滑油粘度已经不合适。

2.使用多级油润滑,减少初期磨损

化工在设备使用多级油后,可使油迅速达到任何需要润滑部位。因该种方法,油能改善油品粘温性,既能保证高温时油品的足够粘度、润滑性能,又能使润滑油的低温粘度相对较低,能够较快的被送至被润滑部位。一可减少磨损,二可节约能源。多级油还有“能够使化工设备温度环境更加不受限制,避免季节性换油? 能够降低燃料的消耗;轴承润滑良好,油耗量较低”等优点。

3.推广使用固体润滑剂

固体润滑实质上是利用固体粉沫,薄膜式某些整体材料的原理,在到减小齿轮间摩擦,以减少磨损。在固体润滑中,镶嵌轴承优点是寿命长、防污染、耐高温等。且不需要在工作时加油润滑。低速、重载、往复运动不易形成油膜的场所或不能使用油、脂、高温、低温等不同强介质场所以及不同工况,如都可以应用。

五、结束?

润滑管理是企业、特别是化工企业设备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。该项管理的效果,可能会直接影响化工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成本。因此,做好润滑管理,是进一步地提高化工企业的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,与加强生产工艺管理同样重要,不容忽视。

(摘编自设备管理网)